邊日新聞先:2017.08.30
咩料:NA
咩股:NA
咩價*:NA
今日周息率*:NA
除淨日:NA
邊個講嘅先:報紙
一句講晒:睇車啊
即係點丫:睇車啊
新聞來源:信報 原文連結👈👈👈👈
---
2017年8月30日
【計量分析】心魔與息魔,都係衰囉嗦!
昨天收市後收到一篇網文,指出2007年10月首次升穿28000點後,大市回吐至26747點,大跌2124點。而2015年4月13日再次升穿28000點後,大市回吐至26960點,大跌1040點。現時8月28日又再次升穿28000點,大市會有千點跌幅云云。其實類似的觀點於2007年曾經流傳,升穿20000點便要大回千點。首次是2007年2月,而另一次是7月升穿23000點要大回千點。類似說法,估中時會通知鄉親父老,估錯時便粉筆字抹去,看來這些說法,可以滿足提出觀點的朋友英雄感,卻對市場真正參與者沒甚幫助!
昨天細讀黃國英先生的鴻文,指出往往溫馨提示無死錯人,卻令你錯失千點升幅。曾有研究顯示,很多意外都來自不清楚的提示。例如:某人過馬路時,你大叫「睇車啊!」結果他一慌張,便四處張望,究竟睇邊一架車?反而影響他迴避真正風險的時機。筆者初中時與友人結伴踏單車,結果發生意外,穿頭而回。母親不禁埋怨,「一早就叫你小心架啦!」其實母親每次都會提醒,但聽得多都麻木。當市場吹起一片出於「善心」的叮囑。當開口中,就有人認叻,唔中?只是出於好心,你唔怪得對方。筆者見識了很多年初唱淡至年尾,結果大市年初升至年尾,都認為自己觀點無錯的人士,因為他出發點是為了你,提你小心風險,卻沒有考慮閣下日日靠邊站唔入市,甚至估市見頂衰做淡,開飯的錢用來輸。
唔睇都會害咗你
最奇怪的就是某月某日之後大市有機會出單邊,可升可跌,如果唔出單邊,就要牛皮到中秋,最遲是重陽。市場不是這些有牌爛賭仔,大市有權升亦有權跌。筆者隻隻字都識,卻連埋成句子就一句都睇唔明。大家千萬不要睇小這些「溫馨提示」,以為自己不參考這些高見就可以避得開負面影響。英國曾有一個研究,在一條時速可達每小時100公里的公路上,正常行車時間是15分鐘可以通勤的,不過一到上下班時間,即使沒有發生交通意外,路面仍是暢通無阻的,往往要花上45分鐘才可以到達目的地。為何司機會減速呢?研究發現路面車愈多,駕駛人士的行車速度愈慢,即使前路暢通無阻。研究團隊當中有心理學家也有統計學家,他們發現某部分駕駛者,當他眼前多於3架車輛時,便會開始減慢車速;而大部分駕駛者會在眼前看到5-10架車輛時,才減慢車速。結果是一小部分人在稍多車行駛時減慢車速,之後路面上的車輛便會感覺上增加了,其他駕駛者眼中看見的車輛數目會漸增,從而影響了判斷,開始減慢車速,路面上可見的車輛數目增加,從而構成了一個減速氛圍。
好建議不一定是最好的建議
市場另一種說法,例如高追某一些個股時,提出有買貴冇買錯!又或者大市連升多月,總會回吐,不如買些公用股收息股。筆者日前的文章已指出,收息股有機會呈藍燈籠,大升市時往往跟不上大市升幅。而2017年為例,今年大市雖升,不過卻往往集中於少數個股身上,如果你年初買入公用股收息股,股價升幅便會落後於大市。如果你選用追落後的心態,現時買入一些落後股,也有可能大市持續上升,落後股仍落後,甚至大市回吐時落後股跌更多。
有很多建議出發點可能是好的,不過點為之「好」就難以量化,為你好?還是為提出觀點的人好?好建議又是否最好的建議?最適合你的建議?參與市場多年,相信大家都心裏有數。
軒熙爸
<睇車啊>心魔與息魔,都係衰囉嗦!
Reviewed by T1
on
9/02/2017 01:15:00 下午
Rating:
沒有留言: